贵州省工业和信息化发展专项资金企业改扩建及结构调整项目申报指导目录
一、先进装备制造
1、航空产业链
以无人机、教练机、通用飞机及航空发动机为牵引,带动航空零部件产业延链补链。
(一)提升教练机研发制造水平,发展适用于多种飞行训练任务的多用途教练机,开发生产轻小型通用飞机,发展工业级无人机,无人机遥感遥控系统,开发先进机载设备及系统。
(二)发展中小推力涡扇发动机及燃气轮机,燃油调节等控制系统及其核心零部件。
(三)支持航空精密铸锻件、电机、标准件、液压件等基础件研发制造和飞机覆盖件等大型零件制造,支持航空新材料研发及产业化。
(四)发展通用飞机维修、营运;无人机运营服务;开展通航维修、航空俱乐部、应急救援飞行、FBO飞行服务。
2、航天产业链
支持航天发射地面装备整机及航天电源、电子设备等系统,带动相关基础件提升能力,实现集群化发展。
(一)支持民用航天地面发射装备整机研发与制造。
(二)支持民用航天电源、电子设备、电机、电控等系统研发制造,开展相关工业软件系统研发。
(三)支持航天基础件集群化发展,大力发展高端电子元器件、精密微特电机、精密传感及控制仪器、高端齿轮及精密传动系统、特种合金材料等产品。
(四)支持卫星遥感、通信、导航等相关装备的集成和创新,支持“高分专项”在贵州的应用。
3、汽车产业链
重点支持节能新能源汽车和传统汽车整车,带动动力电池、发动机、变速器等关键总成和核心零部件延链补链。
(一)重点发展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燃料电池汽车和甲醇汽车等节能新能源汽车,支持发展智能网联汽车以及符合市场需求的各类汽车产品。
(二)鼓励发展动力电池及其管理系统、节能高效发动机、控制系统及驱动电机;支持燃料电池汽车相关配套产品及装备的研发和产业化;发展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及氢燃料加注设备设施。
(三)积极发展汽车变速器、主被动安全系统、散热系统、电子电器等汽车关键零部件和技术。
(四)发展智能网联汽车相关的操作系统、伺服器、传感控制单元、网络模块等。
(五)支持发展车用新型材料和结构件,支持高强度钢和超高强度钢、铝合金、镁合金、塑料和复合材料汽车车身结构件的研发和制造。
(六)我省汽车产业发展需要的其他汽车零部件产品和先进技术。
4、工程机械和矿用装备产业链
重点支持工程机械及矿用装备整机制造和市场开拓,带动相关零部件产业发展,提升工程机械智能化水平。
(一)发展高品质建筑材料成套装备、环保除尘设备、建筑垃圾资源化分选装备、煤层气制LNG装备、地下管网用机械装备,道路抢通、无人控制型高端应急救援装备。
(二)发展煤矿综采装备、洗选设备,重点发展智能化采煤机、掘进机、长距离刮板输送机、大型重载减速机等选矿设备,千米定向钻机、瓦斯发电机等瓦斯治理装备,单轨吊等井下输送设备,推动煤炭机械智能化。
(三)发展工程机械无人操控、远程运维智能系统,工程机械自适应操控系统。
(四)研发工程机械关键零部件,提高多路阀和高压柱塞泵等关键液压元件产品质量和性能;发展管接头、密封圈、冷却器、滤清器等液压辅助件。
5、电力和新能源装备产业链
依托能源优势,推进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装备、先进储能装置、智能电网输变电、用户端设备及电网安全运行系统、能源路由器、特种电线电缆等发展,带动产业链延链补链。
(一)发展电力系统自动化设备制造及集成、能源路由器、光伏发电设备;发展生物质锅炉及节能装备。
(二)发展分布式能源接入系统,电动汽车基础设施运行安全与互联互通系统,智能电网及关键技术,电网安全运行系统。
(三)发展风力发电装备及配套装置、核电站设备及关键零部件。
(四)重点支持高压、超高压及特种电线电缆,节能变压器,智能高低压设备等电力装备提质扩能。
6、工业机器人等智能制造装备产业链
重点支持工业机器人、外骨骼机器人、高档数控机床等整机产品的研发制造,带动关键零部件的发展,完善产业链。
(一)发展工业机器人、外骨骼机器人等整机产品,机器人减速器、伺服电机、传感器等关键零部件。
(二)发展高效、高精、高可靠的数控轧辊磨床,数控无心磨床、数控工具磨床等,提升智能化仪器仪表、精密测试仪器等关键基础零部件及系统的生产制造水平。
(三)发展增材制造装备、智能传感与控制装备、智能检测与装配装备、智能物流与仓储装备。
(四)发展高性能铸造床身、高效切削刀具等产品。
7、协同创新及其他特色装备产业链培育
支持现代农业装备、旅游装备、节能环保装备和冰雪装备的研发制造,积极培育新的产业链。
(一)发展符合我省十二大农业特色优势产业需求的高效山地农机装备,适应山地特色的种植、采收及加工、包装等特色装备,小型汽油机、柴油机等山地农机总成及关键零部件;智能节水灌溉设备等农机智能化设施;农业信息化系统、智能决策和精准作业能力等运营服务。
(二)发展电梯及成套设备;发展智能船舶及关键零部件;发展超临界流体技术装备,智能医用高压氧舱等系列产品;发展液力变速器、立式直驱节能抽油机电机、油气田智能测控仪器、压裂车及关键装备、泥浆泵空气包等油气开采装备。
(三)发展柴油机尾气净化器、脱硫脱硝设备、城市餐厨垃圾处理设备、铝电解槽新型节能控制系统及城市环卫车等节能环保装备,智能炉窑等冶金装备。
(四)支持建立高可靠、长寿命装备和关键零部件的评价标准,研发相关检测装备。
(五)支持重大短板装备研发、工程化、产业化。
8、打造配套产业集群
巩固我省配套产业基础和优势,支持铸锻件、液压件、电子元器件等关键零部件的发展,鼓励跨行业、跨产业链的配套,培育“专、精、特、新、融”的配套产业集群。
(一)支持铸锻件、高端液压元件、高强度紧固件、高可靠长寿命齿轮、精密轴承、工程机械用零部件、高性能电子元器件等基础件的研发和生产,推动核心零部件(元器件)的产业化。
(二)发挥我省铝、钛、锰、玄武岩等基础材料优势,积极发展高性能铝合金、新型钛合金、高温合金、复合材料、动力电池材料等基础材料。
(三)提升表面处理、热处理、工模具等基础工艺配套能力。支持电镀行业规范发展,针对电镀行业关键共性技术、工艺流程等配套短板,结合各地区发展需求,开展规划布局研究,建设一批电镀工艺公共服务平台。
9、传统产业智能化改造
重点支持装备制造、电子、化工、冶金、有色、医药、建材、轻工等领域的智能化改造。
项目中采用至少两类5种以上核心智能制造装备的创新应用和4种以上智能制造技术与软件。核心智能制造装备包括五类,分别是:高档数控机床与工业机器人、增材制造装备、智能传感与控制装备、智能检测与装配装备、智能物流与仓储装备。智能制造技术与软件包括六项,分别是:产品数字化三维设计与工艺仿真、制造过程现场数据采集与可视化、现场数据与生产管理软件的信息集成、车间制造执行系统(MES)、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PLM)、企业资源计划(ERP)系统高效协同与集成。
项目实施后,在提高生产效率、降低运营成本、缩短产品研制周期、降低产品不良品率、提高能源利用率等5个方面有明显效果。
二、电子信息
(一)电子核心基础
1.加快扩大手机滤波和射频芯片、混合集成电路、光电传感器件、磁敏传感器件模块、功率器件、功率集成电路的生产规模。
2.大力支持芯片和集成电路设计、制造,提升封装和测试产业规模。
3.支持计算机及网络、通信、数字音视频用关键芯片、智能卡芯片、工业控制芯片、汽车专用芯片的发展。
4.推动信息安全芯片、服务器处理器芯片、MEMS传感器芯片的研发产业化。
5.突破物联网、汽车电子、工业控制系统等关键领域的传感、控制新型电子元器件关键自主技术。
6.提高半导体电子材料、高性能磁性材料等电子材料的生产规模。
7.发展高容量、超薄、柔性锂离子电池以及超小型锂电子电池。
8.研发数字音视频、高清数字电视、下一代宽带通信、卫星导航、射频识别(RFID)、三网融合等集成电路设计研发技术。
(二)整机制造
1.发展智能手机、智能电视、便携式计算机、可穿戴设备。
2.发展家用视听、汽车电子、电力电子、健康电子、信息安全设备。
3.发展新型智能交换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研发眼球追踪、语音识别、远程触控、体感控制等智能终端产品。
4、发展微投影、电子纸显示产品。
5、发展具备超高处理能力中央处理器(CPU)、大容量储存的平板电脑产品。
6.发展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终端产品。
三、化工
1.硫、钾等短缺化工矿产资源勘探开发及综合利用,磷矿选矿尾矿综合利用技术开发与应用,中低品位磷矿、萤石矿采选与利用,磷矿、萤石矿伴生资源综合利用
2.优质钾肥及各种专用肥、水溶肥、液体肥、中微量元素肥、硝基肥、缓控释肥的生产,磷石膏综合利用技术开发与应用
3.全封闭高压水淬渣及无二次污染磷泥处理黄磷生产工艺,全热能回收热法磷酸生产,单系列规模为年产10万吨(P
2O
5)及以上规模的工业级、食品级湿法净化磷酸生产,大型脱氟磷酸钙生产装置,其他高端精细磷化工产品的开发与生产
4.煤制烯烃及后加工有机产品、煤制乙二醇及聚酯纤维、煤焦油精深加工等现代煤化工产品生产
5.精细化、专用化的多功能纳米级、电子级钡盐化学品开发与生产
6.焦炉加热精准控制、焦炉烟气脱硫脱硝副产物资源化利用、脱硫废液资源化利用、焦化废水深度处理回用、煤焦油炭基材料、煤沥青制针状焦、焦炉煤气高附加值利用、荒煤气和循环氨水等余热回收、低阶粉煤干燥成型-干馏一体化等先进技术的研发和应用
7.高效、安全、环境友好的农药新品种、新剂型、专用中间体、助剂的开发与生产,定向合成法手性和立体结构农药生产,生物农药新产品、新技术的开发与生产
8.高吸水性树脂、导电性树脂和可降解聚合物的开发与生产,长碳链尼龙、耐高温尼龙等新型聚酰胺开发与生产
9.水性木器、工业、船舶用涂料,高固体分、无溶剂、辐射固化涂料,低VOCs含量的环境友好、资源节约型涂料,用于大飞机、高铁等重点领域的高性能防腐涂料生产
10.发展改性型、水基型胶粘剂和新型热熔胶,环保型吸水剂、水处理剂,分子筛固汞、无汞等新型高效、环保催化剂和助剂,纳米材料,功能性膜材料,超净高纯试剂、光刻胶、电子气、高性能液晶材料等新型精细化学品的开发与生产
11.聚偏氟乙烯、聚全氟乙丙烯、聚三氟氯乙烯、乙烯-四氟乙烯共聚物等高品质氟树脂以及含氟精细化学品和高品质含氟无机盐的开发与生产
12.高性能子午线轮胎(包括无内胎载重子午胎、巨型工程子午胎(49吋以上),低断面和扁平化(低于55系列))及智能制造技术与装备,航空轮胎、农用子午胎及配套专用材料和设备生产,新型天然橡胶开发与应用
13.运用其它先进适用技术实行技术改造的方式
四、建材
(一)、水泥
1.支持化解过剩产能过程中,采用“第二代新型干法水泥技术”项目建设;
2.推进水泥窑协同处置、资源化利用城市和产业废弃物,利用闲置的水泥窑生产工业副产建筑石膏粉体技术改造;
3.支持现有2000t/d及以上新型干法生产线开展智能工厂建设、自动采选配矿、窑炉优化控制、磨机一键启停、设备诊断运维、生产远程监控、智能质量控制、能耗水耗管理、清洁包装发运、安全环保管理、固废协同处置等集成系统解决方案的智能化改造项目。
(二)、混凝土及水泥制品
1.支持利用高性能混凝土技术装备对现有企业进行升级改造,鼓励生产C35及以上强度等级预拌混凝土、透水混凝土、自密实混凝土、轻骨料混凝土、纤维混凝土等功能性混凝土;
2.支持200万吨 /年及以上规模优质机制砂石项目建设,项目应形成破碎整形、级配调整、质量监测、粉尘收集、废水处理、物料储运等智能化集成系统;
3.支持利用建筑垃圾、尾矿等再生资源生产合格再生混凝土;
4.支持混凝土企业向PC构件工业化转型,延伸产业链,工厂化生产叠合楼板、楼梯、外墙板等部品部件和塔吊基础等成熟的预制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构件,以及带管座混凝土管、非开挖顶进施工法混凝土管、检查井、地下管廊、箱型护岸、锚索抗滑桩等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预制工程构件,混凝土复合多功能保温墙体、保温防水屋面集成等建筑终端产品;
5.支持现有预拌混凝土企业进行制造执行管理、智能物流配送、在线质量监测的全产业链智能化集成系统建设;
6.支持现有水泥制品企业进行集中搅拌分送、自动成型控制、骨架焊接运送、制品智能养护的智能制造集成系统技术改造。
(三)、玻璃
1、支持浮法玻璃生产企业采用“第二代中国浮法玻璃关键技术装备”对现有企业进行升级改造,生产与推广优质浮法玻璃、钢化玻璃、中空玻璃、贴膜玻璃、低辐射及多功能复合镀膜玻璃、高强基板玻璃、防火基板玻璃等节能安全玻璃深加工制品;
2、开发推广彩釉玻璃、热熔浮雕玻璃、磨砂玻璃、彩晶玻璃等家居装饰玻璃制品,以及太阳能光伏建筑一体化玻璃;
3、支持熔窑、锡槽、退火窑三大热工装备智能化控制,熔化成形数字仿真,冷端优化控制、在线缺陷检测、自动堆垛铺纸、自动切割分片生产线智能化改造;
4、支持真空玻璃加工企业采用“高效低成本真空玻璃的设计及其标准化制备与装备集成技术”进行生产线技术改造;
5、支持废旧玻璃回收体系建立和废旧玻璃回收利用项目改造等。
(四)、墙体材料
1、重点支持生产与推广B05级及以下容重级别加气混凝土墙板、自保温烧结砌块、满足装配式建筑要求的轻质内墙隔板、硅酸钙板、保温装饰一体化等装配式墙板、墙体,以及利用粉煤灰、城市建筑垃圾和磷石膏、锰渣等固体废弃物生产的复合保温砌块、轻质隔墙板、纸面石膏板、磷石膏砌块等节能利废型新型墙材生产线项目建设;
2、支持原料精准制备、坯体成型切割、干燥(蒸压)养护、窑炉优化控制、质量自动检测、自动卸车码垛等系统智能化集成改造。
3、支持利用烧结隧道窑协同处置建筑垃圾、煤矸石、粉煤灰、污泥等固废综合利用项目;
4、支持墙材生产线机器替代人技术改造;
5、支持利用现有墙板、砌块(砖)生产复合装配式墙体的生产技术改造项目,包括技术集成和装备制造等。
(五)、石材
1.支持打造“木纹石”、“海贝花”、“多彩玉”等贵州石材品牌,发展薄型及超薄型建筑装饰板材、标准化、系列化规格板、复合板、异形石材、石雕石刻、创意设计新产品等高附加值石材产品;
2.发展机械维修、磨具磨料等石材产业配套产品;推广大型、自动化、高效率生产设备应用;
3.支持利用石材废料(废渣、废石、石粉)生产再生骨料、新型墙体材料、人造石和石材马赛克等产品的资源综合利用项目;
4.支持石材企业进行自动开采、智能锯解、研磨抛光、自动裁切、异型加工,以及检验、修补、包装、废弃料资源化处理等智能化集成系统解决方案。
(六)、建筑陶瓷
1.支持现有企业向大型化、薄型化、功能化的陶瓷砖升级改造,实施节能窑炉、窑炉余热利用、低温烧成、釉面砖一次烧成、干法制粉、连续球磨、高效洁净煤制气、窑炉除尘脱硫脱硝综合治理等技术改造;
2.支持企业采用“陶瓷砖新型干法短流程工艺关键技术”以及“建筑陶瓷砖薄型化重大技术及装备”技术进行升级改造;
3.支持现有企业开展原料标准数据、压机控制管理、智能高压注浆、坯体干燥控制、物料无人装卸、窑炉优化控制、产品施釉磨抛、自动检测分选、智能仓储物流等智能化改造。
(七)、装饰装修材料领域
1、支持发展高强耐老化塑料型材,PVC-U、PE、耐热聚乙烯管(PE-RT)等高性能管材;
2、发展覆膜铝塑复合板、彩色氟碳铝塑复合板、防火铝塑复合板、铝合金模板、断桥铝合金型材等铝合金装饰材料,以及模数化、标准化生产的节能门窗,建筑装饰五金建材等。
(八)、防水材料
发展APP改性沥青防水卷材、三元乙丙防水卷材及聚氯乙烯高分子防水卷材,聚合物水泥基防水涂料、聚氨酯、丙烯酸防水涂料和防水与装饰沥青瓦,自粘型防水卷材、热塑性防水卷材、防水保温一体化材料、绿色屋面用抗穿刺防水材料和蓄排水材料,以及城铁、地下管廊建设所需专用防水卷材、现浇高性能聚氨酯涂料、聚脲等防水新材料。
(九)、涂料
发展低VOC环保型的水性涂料、内墙乳胶漆、粉末涂料和高固体分涂料,高耐候、耐玷污和高保色性和低毒性,纯丙类、水性聚氨酯类等水乳型外墙涂料,交联型丙烯酸系列高弹性乳胶漆,水性氟涂料及有机硅丙烯酸树脂等高性能外墙涂料外墙涂料,以及隔热反射涂料、防火涂料、隔热防晒涂料、陶瓷绝热涂料等新型保温隔热涂料。
(十)、竹木建材
发展低甲醛环保型单板层积材(LVL)、平行木片胶合木(PSL)、定向刨花板(OSB)、碳化木等木材加工制品,重组竹板材、竹地板、竹装饰板、竹家居用品、竹炭等竹加工制品,以及竹炭纤维新材料、人造金丝楠阴沉木集成材等高端竹加工产品,利用竹木加工边角废料生产纤维板、纤维增强竹塑、木塑复合材料等生物质建材产品。
(十一)、活性集料领域
发展非金属矿物节能超细粉磨、粒度分级、干法粉碎及干法提纯、微波活化及微波干燥、低温(节能)煅烧纯化技术、矿物高纯化、表面改性/改型、复合、纳米材料制备等深加工技术。
)(十二)、生产服务领域
1.在水泥、混凝土、墙体材料、石材等行业,研发、推广和应用适合产业特点、推广基于互联网的企业资源计划(ERP)、生产制造执行系统(MES)系统、C2F个性化定制电子商务系统、智能物流配送系统,深化综合集成,实现管理与生产控制集成、产供销集成、财务与业务集成等创新应用;
2.在玻璃深加工、建筑陶瓷、石材、新型房屋等领域,推广计算机辅助设计(CAPP)、产品数据管理(PDM)等应用系统,开展基于互联网的创意设计和产品定制生产;
3.在非金属矿行业,研发、推广基于互联网的三维技术、地理信息系统(GIS)数字化矿山和采选系统,实现矿山采矿生产调度、矿区建设等管理数字化。
五、基础材料
(一)、冶金
(一)钢铁
1.发展高性能轴承钢、合金弹簧钢、工模具钢、管线钢、耐磨钢、耐蚀钢、不锈钢,先进轨道交通装备用钢,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用钢,建筑结构用高强度抗震钢筋、钢板及型钢,超高强度桥梁缆索用钢,高强度高韧性工程机械用钢,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用钢,高温合金;电梯和海洋设备用特种钢绳等产品。
2.支持黑色金属矿山接替资源勘探及关键勘探技术、低品位难选矿综合选别和利用技术、高品质铁精矿绿色高效智能化生产技术开发与运用。
3.推广应用钢铁产品全流程质量管控技术、非高炉炼铁技术。
4.鼓励发展在线热处理、在线性能控制、在线强制冷却的新一代热机械控制加工(TMCP)工艺、高速线材尺寸精度控制专家系统等技术;推广生产过程在线质量检测技术应用。
5.建立试点逐步推广新一代钢铁可循环流程(在做好钢铁产业内部循环的基础上,发展钢铁与电力、化工、装备制造等相关产业间的横向、纵向物流和能流的循环流程)工艺技术开发与应用。
6.改造升级有效容积 400立方米以上1200立方米以下炼钢用生铁高炉,1200立方米及以上但达不到环保、能耗、安全等强制性标准的炼钢用生铁高炉。
7.改造升级公称容量30吨以上100吨以下炼钢转炉,公称容量100吨及以上但达不到环保、能耗、安全等强制性标准的炼钢转炉。
8.改造升级公称容量30吨以上100吨(合金钢50吨)以下电弧炉,公称容量100吨(合金钢50吨)及以上但达不到环保、能耗、安全等强制性标准的电弧炉。
9.推广应用洁净钢生产系统优化技术、废水膜处理回用技术等炼钢技术,以及冶金矿山废石、尾矿,钢铁厂产生的各类尘、泥、渣、铁皮等冶金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先进工艺技术。
10.鼓励开发和应用焦炉、高炉、热风炉用长寿节能环保耐火材料生产工艺;精炼钢用低碳、无碳耐火材料和高效连铸用功能环保性耐火材料生产工艺。
11.支持利用钢铁生产设备处理社会废弃物(不含危险废物)
12.鼓励运用其它先进适用技术实行技术改造的方式。
(二)铁合金、金属锰、工业硅
1.优化发展低磷低碳高硅锰硅合金、高纯硅铁等系列铁合金、硅铝钡、硅钙钡等高品质复合铁合金。
2.积极推进金属锰粉、四氧化三锰、锰系锂电池材料等深加工产品发展。
3.发展直径200mm以上的单晶硅及抛光片等。
4.改造升级采用间断浸出、间断送液工艺的电解金属锰项目,10000吨/年以下电解金属锰单条生产线(一台变压器),电解金属锰生产总规模为30000吨/年以下的项目。
5.改造升级1.25万千伏安以下的硅钙合金和硅钙钡铝合金矿热电炉项目;1.25万千伏安及以上,但硅钙合金电耗高于11000千瓦时/吨的矿热电炉项目。
6.改造升级1.65万千伏安以下硅铝合金矿热电炉;1.65万千伏安及以上,但硅铝合金电耗高于9000千瓦时/吨的矿热电炉项目。
7.改造升级3000千伏安及以上,未采用热装热兑工艺的中低碳锰铁项目。
8.推广利用低品位锰矿冶炼铁合金的新工艺技术,以及高效利用红土镍矿炼精制镍铁的回转窑-矿热炉(RKEF)工艺技术。
9.鼓励运用其它先进适用技术实行技术改造的方式。
(二)、有色
(一)有色金属
1.发展医药食品包装用铝箔、建筑用铝合金型材、通讯及3C用铝合金,以及精铝、高纯铝等产品;发展交通运输领域有色金属材料生产;鼓励发展航空航天、船舶和医疗等领域高端钛合金产品。
2.鼓励发展新能源有色金属材料生产,包括太阳能聚光转化单元发电箱体、太阳能应用结构框架和内部热传导部件、太阳能路灯灯杆、铝合金平板式集热器。
3.发展高端制造领域有色金属材料生产,包括高性能纳米硬质合金刀具和大晶粒硬质合金盾构刀具及深加工产品、低模量钛合金材及记忆合金等生物医用材料、耐蚀热交换器用钛合金材料等。
4.扩大小粒度海绵钛、高纯钛生产规模,完善钛坯生产线等;发展高强度钛合金等产品。
5.鼓励发展大断面、复杂截面铝合金型材等终端产品和热传导性能优良的铝合金材料,发展高容量长寿命二次电池电极材料等高强度、高韧性、耐腐蚀铝合金材料,提升高强高韧、低应力铝合金中板、厚板等铝合金材料的成套制造技术水平。
6.发展耐火材料、研磨材料、化学制品及高铝水泥等非金属产品;鼓励对赤泥综合利用技术研究及应用;鼓励电解铝生产副产品产品的回收利用。
7.鼓励发展国产化的大中型、短行程铝材挤压装备和立式铝材氧化着色生产线、立式粉末喷涂生产线、喷涂木纹、转印木纹、隔热断桥生产线、数字化立式仓库等高效、环保铝材生产与仓储装备的制造技术,以及铝材加工无镍氧化着色、喷涂前无铬钝化处理、喷涂快速加粉、喷涂使用环保聚酯粉末等先进、环保生产技术,太阳能应用行业的铝制品深加工生产线。
8.整合单系列生产能力5万吨/年及以下、改扩建单系列生产能力2万吨/年及以下、以及资源利用、能源消耗、环境保护等指标达不到行业准入条件要求的再生铅项目。
9.技改升级铅冶炼项目(单系列5万吨/年规模及以上,不新增产能的技改和环保改造项目除外)。
10.技改升级单系列10万吨/年规模以下锌冶炼项目(直接浸出除外)。
11.改造升级10万吨/年以下的独立铝用炭素项目。
12.鼓励高效、低耗、低污染、新型冶炼技术开发。
13.鼓励高效、节能、低污染、规模化再生资源回收与综合利用。(1)废杂有色金属回收(2)有价元素的综合利用(3)赤泥及其它冶炼废渣综合利用(4)高铝粉煤灰提取氧化铝。
14.鼓励运用其它先进适用技术实行技术改造的方式。
(二)黄金
1.鼓励黄金产业多元化发展,支持以黄金勘探、采选冶、黄金制品加工、黄金化工、黄金文化旅游等为一体的综合性产业项目建设。
2.支持和鼓励黄金深部(1000米以下)探矿与开采。
3.技改升级日处理金精矿200吨以下,原料自供能力不足50%的独立氰化项目。
4.改造升级日处理矿石300吨以下,的无配套采矿系统的独立黄金选矿厂项目和冶炼厂火法冶炼项目。
5.改造升级1500吨/日以下的无配套采矿系统的独立堆浸场项目、日处理岩金矿石300吨以下的露天采选项目、100吨以下的地下采选项目。
6.鼓励从尾矿及废石中回收黄金。
7.鼓励运用其它先进适用技术、方法实行产业改造升级的方式。
(三)、新材料
1.发展高均质钛合金、钛合金材料成型各类高温合金及硬质合金粉末冶金,钛铝金属间化合物,钛铝金属间化合物的制备,钛铝金属间化合物材料成型,钛铝金属间化合物粉末冶金,钛铝金属间化合物的锻造,钛铝金属间化合物铸造产品,钛铝金属间化合物制品,用于核电及其它用途的低温及超低温用金属材料。
2.发展聚合物分离膜,聚合物分离膜材料,封闭胶,膜元件,抗应力器,浓、淡水隔网,聚砜(PSF),净水器,聚合物功能化改性技术,高性能聚合物分离膜材料,聚合物分离膜器件封装(及相应配件),膜法近零排放工艺,物料分离膜材料,高压反渗透膜材料制备,水质净化膜材料规模化制备,中空纤维膜材料,平板膜元件配套材料开发及封装,膜法水质净化工艺开发。
3.发展机非金属材料,超微细功能粉体材料、功能陶瓷材料、高性能非金属矿物材料、防辐射材料、耐火材料、隔热材料、高纯非金属材料等,纳米材料在塑料、橡胶、涂料、合成纤维、合成树脂、陶瓷、日化、电子等产业中的应用,特色非金属矿物材料高性能化重大关键技术攻关、研发及产业化,太阳能光伏电池原辅料等制备。
4.发展新型化工材料,磷化工、煤化工和植物化工新材料,精细磷化工系列产品和精细化学品,高性能纤维、纳米化工材料,以及氟、碘、硅、钙、稀土、钡等精细化工系列产品,煤制烯烃、聚乙烯醇、高性能氟化物及其改性材料,聚合物改性功能助剂及功能母粒,植物化工材料深加工,纤维素基可降解材料、生物质复合高分子乳液、生物质基载药纳米微粒等新型生物基功能材料,稀土永磁、催化、抛光等高性能稀土功能材料、稀土资源高效综合利用。
5.发展新能源材料和电子功能材料,锂离子电池、光伏电池材料、太阳能电池用多晶硅、大尺寸蓝宝石材料、银粉及无铅化电子浆料、平板显示器件厚膜玻璃浆料、障壁及背板反光玻璃粉;新型元器件、平板电器元器件关键材料,石墨烯、碳化硅、新型电路基材、电子浆料、封装材料、透明电极导电材料、电子级磷酸,高纯三氯氧磷、钛酸钡等电子功能材料;高纯镓、氮化镓、砷化镓、β-FeSi2等半导体光电子材料以及PTC、NTC陶瓷材料,生物可降解材料、环境友好材料、电子电器产品限用物质替代材料。
6.运用其它先进适用技术实行技术改造的方式。
六、白酒
1.推行清洁生产,鼓励企业采用新材料、新工艺,加强技术改造,降低物耗、能耗,节约用水,开展丢糟、曲草等资源综合利用,发展白酒产业循环经济。
2.推广应用高效快捷包装生产线,以及自动化、数字化、网络化的加工与包装设备/流水线。
3.推进白酒产业技术创新,扶持重点企业加快建立和完善以企业技术中心为主体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鼓励和支持白酒企业与科研院所构建产学研技术创新平台。
4.引导建立健全涵计量、质量、职业健康和安全、环境保护在内的标准化管理体系,提升白酒行业标准化水平。
5.推广应用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数据采集、信息化管理和检验检测技术,对生产原辅料、生产加工工艺、产品、检验、包装、贮存、安全生产、流通、环境保护等进行规范,建立酒类生产、流通、销售等各环节的全程监管防伪追踪追溯信息服务平台。
6.支持省内包装材料生产、包装印刷等与白酒关联的产业发展,鼓励使用包装新材料、新工艺,提高包装设计水平。
7.推广和完善原辅料、工艺、配方、包装、销售等环节的生产安全卫生标准、质量标准和产品标准。
8.推进营销创新及商业模式创新,扩大营销网络体系,优化营销网络布局, 精细化搭建市场营销平台。
9.运用其它先进适用技术实行技术改造的方式。
七、健康医药
(一)生物药
1.发展基因工程药物、抗体药物、基因治疗药物、多肽药物、核酸药物等生物技术新药,以及新型的生物技术药品给药系统和相关技术。
2.发展预防和诊断重大传染病的新型疫苗和诊断试剂,干细胞等细胞治疗产品、血液制品等。
3.提升和推广动物细胞大规模高效培养关键技术、无血清无蛋白培养基、新型高效分离纯化介质及纯化技术、基因工程菌优选、培养条件优化及下游纯化技术等,提高生产过程在线监测和质量控制水平。
4.推广应用基因工程疫苗、灭活疫苗生产技术,酶分子工程技术,活性多肽提取及化学修饰技术等。
5.运用其它先进适用技术实行技术改造的方式。
(二)现代中药
1.发展中药新药、现代中药大品种,推动传统名优产品的二次开发及中药新剂型的开发。
2.围绕重大疾病及中医药治疗优势病种(如慢性病、疑难病等),发展民族药、天然药物,以及疗效确切、安全性高、有效成分明确、作用机理清楚的中药制剂。
3.发展中药饮片炮制技术和工艺装备、中药材初加工技术和工艺装备,改造提升中药的提取、纯化、质量控制技术、中药现代剂型的工艺技术和装备、单元制药技术及配套设备等,发展高效、节能环保的制药技术与设备(包括过程废弃物再利用技术)。
4.建立和提升中药材、饮片(包括破壁饮片)、提取物、中药配方颗粒及中成药质量标准,建立高效、微量、准确、快速的活性成分鉴定、评价体系。
5.运用其它先进适用技术实行技术改造的方式。
(三)化学药
1.发展新结构、新靶点、新机制的创新药物,包括基于新靶标或多靶标的药物、分子靶向治疗药物和化合物改构药物,发展新型抗感染药物(抗多耐药菌、抗病毒)、抗肿瘤药物、心脑血管疾病药物、糖尿病、其它常见和多发病药物。
2. 加强对药物的剂型改造和二次开发,发展新剂型、新释药系统,推广速释、缓控释及靶向释药等技术,发展口服缓控释制剂及贴剂、喷雾剂、吸入剂等透皮或粘膜给药制剂。
3.发展系列功能性药用辅料,包括新型包衣材料等口服固体制剂用辅料及外用制剂辅料等,提高药用辅料质量标准。
4.发展新型、环保、使用便捷的药用包装材料和容器。
5.运用其它先进适用技术实行技术改造的方式。
八、特色食品
1.支持天然饮用水企业清洁化、信息化、标准化生产、加工、包装,加大饮用天然矿泉水、饮用天然泉水、饮用纯净水系列产品的开发,发展轻型水饮料、非复原新鲜果汁和其它健康天然饮品。
2.支持茶企业清洁化、信息化、标准化生产、加工、包装,加大茶产品及衍伸产品开发。
3.发展粮油制品、肉制品、辣椒制品、水果饮料综合开发和精深加工,食品精包装,特色健康食品、产品品种更加多样化,富有营养,食用方便等高附加值食品。
4.升级改造粮油制品、肉制品、辣椒制品、天然饮用水、茶叶、水果饮料等食品保鲜技术、货架期延长技术、工艺流程标准化技术,发展冷加工技术、紫外线杀菌技术、自动切割、封包技术。
5.推广运用软包装生产线、方便食品生产成套设备、杂粮加工专用设备,以及机器人、信息技术、生物加工、高级分割系统及传感器系统,研发由计算机自动设定的全自动封闭生产线。
6.支持异地城市、旅游区、车站码头特色食品销售体系及电子商务建设,支持引导公共品牌、集体商标、地理标志推广运用。
7.推广应用食品安全可追溯系统、数据采集、信息化处理和检验检测技术,以及食品安全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与升级改造。
8.推广和完善传统食品原辅料、工艺、配方、分割、包装、销售等环节的生产、安全卫生标准、质量标准和产品标准。
9.运用其他先进适用技术实行技术改造的方式。